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正能量文章 > 正文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正能量

正能量文章 2023-03-29 11:00
简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正能量_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大智若愚就是本来拥有最高的智慧,却好像没有智慧,接近于..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大智若愚就是本来拥有最高的智慧,却好像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智慧如果过于外露,仍然称不上高级的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多智则谋”,一个人过分地精于算计反而会被人算计。“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表明了至高的谋略、至高的技巧、至高的境界并不是直接地、赤裸裸地、一览无余地展出在人们面前;它拥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拥有保护自身的机制。

在中国古代做人术中,“大智若愚”演变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

乐毅率燕军踏平齐国,田单又率齐人大破燕军,功成名就之时,却都是遭君王猜忌之日。那些见过大风大雨的“过来人”对老子的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理解格外深刻。因而每当身处一些“特殊关系”的微妙场合,或者在面临生命威胁的紧要关头,韬晦一方无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

商纣王荒淫无道、暴虐残忍,一次作长夜之饮,昏醉不知昼夜,问左右之人,“尽不知也”;又问贤人箕子。箕子深知,“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于是亦装作昏醉,“辞以醉而不知”。

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广结天下豪杰,广保天下贤才,“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拥有足以与魏王抗衡的政治实力,魏王也不得不让他三分。可是他公然“窃符救赵”,违背魏王的意志,解救了正受秦兵压境威胁的赵国,建立巨大功勋,却使魏王难以容忍。“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秦国马上施以离间之计,促使魏王剥夺了信陵君的实权。魏王担心信陵君威望犹在,有朝一日会东山再起,仍然视做心腹大患。信陵君为此“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以降低人格的方式减轻魏王的戒惧。

韬晦之术在汉以后的所有做人术中发展最为充分。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善于避让那些看似胸无大志,实际暗伏杀机的身边人;无不以弱者的形象做出强者的举动。

而在今天,大凡智慧与聪明之人都胸怀坦荡、胸襟豁达,明白事理,而小聪明者正好相反。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很有学问和修养的人,表面却显得愚钝,既不与人勾心斗角,也不用心算计。正由于这样,一些无知的人反倒取笑他,背后议论他,并自以为聪明得计。

其实,大凡大智慧、大聪明之人,都胸怀坦荡,胸襟豁达,明白大道理,对于身边琐事一目了然,当然用不着处处用心,或者甚至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人斤斤计较。因此,他们心中总像很安逸,行为也总是很超脱。这好像就是“绝圣弃知”。

而那些只有一点小聪明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察言观色,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这种人要是谈大道理,便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谈具体事儿,便婆婆妈妈、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他们长于勾心斗角,鸡蛋里可以挑出骨头,没事儿也可找出是非来。

从智谋的原则来看,它仍然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以反处正之道,表现为降格以待的智慧。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目的正是为了要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这一招更是广泛地运用于克敌制胜上,这样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以有备对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视。

★正能量启示录:有的人,终生劳苦奔波,却看不见他有什么成功;一辈子疲惫困顿,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还不悲哀吗?形体逐步衰弱老化,心也一样,人生的不幸便在其中。明白这一点,大智慧、大聪明之人犹如天生的愚钝;小聪明、小智慧才真是一口永远照不亮的大黑洞。如此的大智慧、大聪明不过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更新于:2023-03-29 11:00

文章评论

    评论问答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