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过去的伤感句子 > 正文

过去老辈人常说的老话

过去的伤感句子 2024-05-18 14:57
简介过去老辈人常说的老话_过去老辈人常说的老话有哪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句子,句子不仅能表达观点,还能传达感情,哪些句子短小精炼?下面的内容是..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句子,句子不仅能表达观点,还能传达感情,哪些句子短小精炼?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去老辈人常说的老话,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过去老辈人常说的老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俗语是指阴谋家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已为人们所共知。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职位,从此,魏国大权旁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的手里。大臣中若有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会将其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对司马师兄弟的霸道行径极为不满,一直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还没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继承了皇位。

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便做了大将军,他比司马师更为专横霸道。魏帝曹髦实在忍无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死,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诛杀他。虽然没有杀死司马昭,反被司马昭所杀,但比当傀儡受气有志气得多。

【她】她既是一个字,也是一个单音节的词。她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但《红楼梦》是写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书,却找不到一个她字(现代版《红楼梦》除外),原来,她字还是一个现代人创造的结果。

1918年,五四斗士之一的刘半农在《新青年》首先发表《她字的研究》,第一个把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从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称代词男女不分,都称为他。五四运动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如鲁迅的文学作品,但没有成功。伊与他并用不但常常造成混乱,而且伊有它义,不能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专属字,似有缺憾。于是刘半农专门创造了一个她。她与他读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语习惯,是再合适不过的创意了。她字一出现,很快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称赞和公认,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她字的出现,结束了几千年男女合用一个他字容易造成的混乱局面,可谓一字千金,具有历史意义。

【寺】佛寺遍及中国各地,它是中国佛教僧人聚居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门寺等。那么,寺是怎么来的呢?

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动场所。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来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三府九寺。

寺作为对佛教僧侣基本生活和活动场所的称呼,与鸿胪寺及其掌管的事务有关。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因为鸿胪寺是招待四方宾客的国家宾馆,非僧人久居之地,后来另建居所,取名白马寺。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名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老九】老九是旧时儒生在社会地位中的排位。老九得名的渊源,可追溯到元朝。

忽必烈统一北方后,南宋的有识之士纷纷率众抗元,文天祥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元朝中的一些王公贵族把知识分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认为南朝读书人诡谲多谋,都是些刁钻小人;人一旦读了几句诗云子曰,就要想人非非,不听驾驭,本朝之制儒士与厮养同役,须当永久依循。所谓儒士与厮养同役,就是把当时的知识分子列为第九等人。元朝社会把人分成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很显然,是有意欺视、贬低知识分子,同汉民族的天地君亲师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重教传统大相径庭。

【老伴】老伴这个称呼,现在一般用于老年夫妇之间,在城市这种称呼比较普遍,在乡下还有不知其意的。本人就曾遇到一个民工,我说自己的老伴如何如何,它不知所云。

老伴原是太子对老太监的称呼。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册立九岁的儿子为太子,派在宫中服役多年的太监覃吉做典玺局的郎官,专门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学业。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极为尊敬和爱护他,称他作老伴。后来,老伴才转化为老夫老妻之间的称呼。

【老板】老板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私营企业主的代称,大老板就是资本家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告,实现了公有制,自然也就失去了老板存在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又有了大发展,出现了老板遍地都是的现象,具有亿万资产大买卖的富豪称老板,小吃店的店主、摆地摊的摊主也称老板,反正见怪不怪,人们也都习惯了。那么,老板是怎么来的呢?

老板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这里只选择一种,老板源于拍板。老板最早是用于称戏班班主的。如梅兰芳在旧时称梅老板。清代张涛《津门杂记》云:优伶美其名相公,即像姑之讹音,言其男而像女也。向居候家后,其寓所日下处,主人日老板;多半亦梨园子弟出身,积有资金,遂畜雏伶,自立堂门。这里再明白不过地说明,戏班班主称为老板,他们多是梨园子弟出身。

戏班班主被称为老板,是从唱曲中的拍板来的。要节奏鲜明,就得有指挥棒,指挥戏曲演唱的指挥棒,就是拍板,即打拍子的长条板子。明代曲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说的盖凡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制。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曾说:惟腔与板两工者,乃为上乘。这就是说,演唱者要唱得腔纯板正,才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老板之板是源于拍板之板的端倪来。正因为曲坛领袖或戏班班主多是腔纯板正的梨园杰出人物,正因为他们老于板眼纯正而歌,所以把他们称为老板是再形象不过了。

【老身】在戏曲表演中,老旦的道白常自称老身。老身一词由来已久,这是古人对后辈的自称,也含谦称之意。较早时候并不专属女性,孔子曾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便是证据。古人为何自称老身?因为身字原本就有自己、一己的意思。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解释此字:身,我也。可见古人以身自称很有道理。

到了五代时期,老身一词开始向女性专属靠拢。后汉皇后李氏自称老身,她对于手握大权的郭威说:老身未终残年,属此多难,唯一衰朽,讬于始终。这是女性自称老身最早的文字记载。由她开了先河,以后的皇后照用不误,北宋哲宗皇帝赵煦死后,皇太后无可奈何地说:老身无子,诸王皆是神宗庶子。到了元代,老身一词进一步扩大,普通老太太也可以用这个词了。如关汉卿《窦娥冤》中,蔡婆婆上场后念道:老身蔡婆婆是也!元代老身已多用于民间,而且女性使用老身一词越来越频繁,渐渐成了老年妇女的专用名词。

【老表】老表是江西人的别称,此称从来没有外传或扩大地域,是江西人的专利。为什么称江西人为老表呢?

传说朱元璋同元军作战,被打得大败,而且身负重伤逃到江西康山地方,当地贫苦乡民知道他是反对元朝的,就把他藏到山洞里,治伤供食,使朱元璋的伤口很快治愈。当要离别乡亲时,他非常感激,老乡们好像未卜先知地对他说:你要是将来当了皇帝,恐怕就不认得我们平民了!朱元璋连忙回答说:不会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们只管来找我。老乡们说:皇宫大院的,我们去哪里找你?就算找到了,我们平民又哪里进得去?说说高兴高兴算了。朱元璋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们就说是我朱元璋表亲来找就行了。

1368年,朱元璋真的当上了明朝开国皇帝。有一年,江南一带发生了旱灾,尤以江西为重。广大农民每年还是分夏秋两季向朝廷交纳赋税,并要按丁服徭役。贫苦乡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想起了朱老表,于是,乡民来到朝廷后,自称是朱元璋的老表,获准进了皇宫大院。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真的召见了他们,并详细地听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结果.在这一年,朱元璋下令减免了他们的税收。从此,老表便成了江西人的代名词。外人不知道就里,还以为老表是笑话江西人土气呢。

【老人家】老人家一词,是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称。但它并非是汉语的土产,而是外来语的意译。据《宗教词典》载,老人家一词,是解放前中国伊斯兰门宦对教徒的一种尊称,是阿拉伯文穆尔西德一词的意译。

它源于道路(指修炼过程),意为引路的人,指伊斯兰教苏非派某些教团的宗教导师,负责接受和指导新参加教团的信教人。

十三世纪后期,伊斯兰教随着部分中亚西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迁居传人中国,并发生语言的融合。从此穆尔西德被译为老人家,出现在元代及以后的汉语和文学作品中。此译一出,便同中华民族的爱老敬老传统美德相契合,便在国人中很快流行起来。

【老先生】老先生这一称呼,感情比较复杂,一般是对年事已高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特别民间把有经验的老中医尊称为老先生。这种称呼最早见于《史记贾谊传》。到了明朝,把当翰林官的人称为老先生,尽管有的翰林年龄不大,但仍称之为老先生。到了清朝,则把做相国或两司抚台官员也统称为老先生。时至今日,老先生这一称谓有多种含义。它不只尊称,有时还含有戏谑和讥讽的味道。如有人在会上发言冗长且不着调,旁人劝他说:老先生,你少说两句吧!

【老头子】老头子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常用词,有多种用意。年纪大的男子常被称为老头儿或老头子。在北方,老头子一词,多是上年纪的妻子对老伴的昵称。在某些场合下,还指权威高、有威望、岁数大的人。

但有时候老头子却似乎含有一些轻视的意思,让被叫者认为是嫌自己太老,不中用了。甚至还带有蔑视或谩骂的意思,如那脏老头子。那么,它源出哪里呢?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三十六年,纪的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负责编修《四库全书》。盛夏的一天,纪的因体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便盘起发辫,脱掉上衣,袒胸露背地坐在几案旁校阅书稿。不巧的是,乾隆帝这时踱步走进馆来。纪的想穿衣服已经来不及了,便一骨碌钻人案下,用帏幔裹住身体。过了一会,纪的以为乾隆帝已经走了,便探出头问馆中人:老头子已经走了吗?话音刚落,他就发现老头子还在他身旁坐着,两眼正瞪着他在看呢!登时就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乾隆听见这句话后一脸冰霜地质问纪的:老头子三个字作何解释啊?大家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因为如果被视为对皇帝不敬,是犯杀头的死罪。谁知纪的跪在地上,灵机一动,非常从容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渭头,父天母地之谓子,故简称为老头子。乾隆听罢他的解释,虽然知道是巧言辩解,但这番话也着实中听,就转怒为喜地说:朕就原谅你这样信口乱叫之罪了。

从此,纪晓岚发明的老头子三字便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官场中,常有人效仿他,背后称自己的上司为老头子。从它的出处看,老头子是一种调侃。

【老佛爷】现在,清代的影视剧泛滥,将慈禧太后称为老佛爷,误导大家一提到老佛爷就认为是慈禧太后。其实,老佛爷并不是慈禧太后所独有的,甚至不应她所有,是她强加于自己的。

老佛爷源于清初。清朝是由满族(先初称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族首领被称为满柱,满柱是佛爷曼珠的转音,是佛爷吉祥的意思。以后代代相传,清朝建立后,将满语的满柱译为汉语的佛爷,于是佛爷就成了皇帝的特称。慈禧太后虽独断朝政,但她没有做过女皇,何来老佛爷之称。

慈禧太后为什么被称为老佛爷呢?其中有一个故事。光绪初年,慈禧为了再度垂帘听政,使用种种手段为自己大造声势。心腹太监李莲英明白主子的心意,令人依照慈禧的模样在万寿寺大雄宝殿后面新建了一座观世音像,接着向太后谎称万寿寺大雄宝殿有双佛显光。慈禧去之后发现大雄宝殿还是原来的三世佛,勃然大怒。李莲英请太后到后殿御览,慈禧转到三世佛后,果然看到一尊观世音像,李莲英大喊老佛爷到,在场的大臣们立刻跪下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太后故作不解地问道是哪个老佛爷啊,大臣们立刻回答道:就是太后您老佛爷啊!您就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请您再度垂帘听政,解救万民。这一席话让慈禧太后心花怒放,很快太后老佛爷之称就举国上下无人不知了。慈禧太后强奸民意称她老佛爷,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老寿星】我国自古以来都把长寿老人尊称为老寿星。民间有一寿星图,形成了老寿星的固定像:长额突出,美髯长须,容光焕发,精神矍铄,手托鲜红的寿桃,怀抱一根龙头拐杖,慈祥和善,笑眯眯地出现在青松、鹿群、桃林之中。现在,老人做寿,儿孙献上寿桃,应该来自寿星图。

那么,老寿星源自哪里呢?据古***载,寿星本是一种星座的名字,又名南极老人星。由于它的寿字应了人的年岁长久,而星星犹如日月经天,永不泯灭,所以人们爱把三寿老人(即上寿100岁、中寿80岁、下寿60岁)统称为老寿星。

【老皇历】老皇历比喻陈旧过时的规矩。那么,皇历是怎么来的呢?它有个演变的过程。

我国自古重视历法。西汉以前,我国使用六种古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黄帝历最为古老。唐朝诗人卢照邻《中和东歌登封章》:炎图丧宝,黄历开璇。黄历就是黄帝历的简称,所以人们习惯称历书为黄历。

另外,黄历也叫皇历。因皇历的封面多用黄色纸张,故也被称为黄历。历朝历代都有历法,不过都是以黄历为基础。到了唐朝,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王下令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历书《宣明历》,并宣布今后历书必须由皇帝亲自审定,官方印刷。从此,历书就被称作皇历了。

皇历里面记载的历法,一般是以年为限,第二年就应更新,如果拿去年的皇历来查看今年的历法,那一定是错误的。因此,过时的老皇历是使用不得的。不能与时俱进,坚持旧观念,拿老规矩办事,往往容易出错,就被人们讥笑为老皇历。

【老公、老婆】老婆是妻子的别称,在这里新老不分,新娶媳妇也是老婆。老婆听起来不怎么好听,却包含着丈夫对妻子的爱意呢!

相传,唐代有位名士叫麦爱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嫌弃老妻、再纳新欢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对联中看到了丈夫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副下联,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老藕与老偶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

麦爱新也挥笔写下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渐渐地,妻子的爱称老婆就被传开了,一直沿用到今。老公也成了对丈夫的爱称。

【耳目】耳目一词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耳目,本义是耳朵和眼睛,如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语录,要求的便是耳和目的安分守礼。眼睛能视能见,耳朵可听可闻,于是在古汉语中,耳目再引申为审察和了解的意思。作为刺探消息的耳目,即源于此引申义。如《国语晋语五》中说:若先,则恐国人之居耳目于我也,故不敢。既然耳目有这种审察、了解的功能,于是发挥耳目作用的人,如我们今天说的特工、暗探、线人等,便也成了别人的耳目。《汉书赵广汉传》载:赵迁颍川太守,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这里的耳目,指为间谍情报机构刺探情报的人。和当今一些国家的安全部门的间谍活动有很相似的地方。

【耳环耳坠】女子戴耳环耳坠,古已有之。它源自两个传说。

其一,相传古代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不久双目失明了。后来她幸遇一位名医,名医在征得姑娘同意后,拿起闪闪发光的银针在她两侧耳垂中各刺一针后,奇迹出现了,姑娘重见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请银匠精制一对耳环戴在耳朵上,以示水远不忘名医之恩。当姑娘戴上耳环后,她更显得眉清目秀,并逢人传诵名医的声名。穿耳戴环能明目的奇迹相继传开后,许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妇女都纷纷穿耳戴环,并流传至今,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据现代中医证实,针刺耳垂确能治疗眼疾。

其二,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只有老两口,四十多岁才得一女孩儿,夫妻们把女孩视为掌上明珠。姑娘长大了,娇惯成一身的坏毛病,走路摇头晃脑,没一点儿女孩的温柔端庄。老两口非常着急,怎么规劝都不见效。这样的女孩出嫁都成了问题,这可怎么办?老两口灵机一动,最后终于想出个好办法:在姑娘两耳下各系一短绳儿,绳儿下端系一贝壳,这样,只要姑娘头一晃动,贝壳就会碰到姑娘的脸,而刮脸又是表示羞的意思,所以,姑娘立刻就会意识到别人在羞她,从此以后走路就不乱晃头了。

后来很多姑娘纷纷仿效,以便使自己显得端庄文静一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戴耳坠的装扮习俗。随着耳坠材质的不断高档化,戴耳坠确实高雅端庄,气质不凡。

【百姓】百姓现在指军人和官员以外的人民群众。但在古代百姓的含义正好和现在相反,是指上层社会的官宦。源自《尚书》。

据载,在远古时代,各氏族部落经常发生冲突,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败了由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蛮族。因为炎、黄、夷部落联盟约有一百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一个表示区别的姓,这个代表氏族的姓当然是头领。所以黄、炎、夷部落联盟的氏族就称作百姓。他们在打败了九黎蛮族后,百姓强大起来,就成为贵族、奴隶主了。

到商初,百姓的主体仍是奴隶主贵族。以后,各氏族内部逐渐分化,一部分人变成了穷人,成为庶民,即自由民。战国时,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百姓的特权丧失了,而原来处于奴隶主地位的百姓成为平民的同义语。

百姓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郑玄注: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郑玄的注解明白无误,百姓为官。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见,尧舜禹时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学者俞正燮,他在《癸巳类稿》一书中,直截了当地阐明了百姓一词的真正含义,其云:百姓,专以仕宦言之。

可见,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战国以后,伴随着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才逐渐演变为平民的通称。平民百姓,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

【百货店】现在的百货公司、百货商场货架上摆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品种之多,数以万计。那么,为什么非叫百货店呢?

相传,清朝年间南方有一家杂货铺,生意兴隆,铺里的货物样样都有,掌柜的便为自家的店铺起了个万货全的字号。

一日乾隆帝南下私访,一见万货全的牌子,就想,这口气也太大了。

当下,乾隆把伙计叫来,开口说道:我买把粪钗子。小伙计赶紧递过来几把。乾隆一看说:我不要铁的,要金的。小伙计一看来头不对,急忙把掌柜找过来。掌柜说:小店确实没有金粪钗子。乾隆说:你这里不是万货全吗?掌柜为了求得太平,忍住气,叫伙计把招牌摘下来,然后说:小店备货有限,今后不敢吹万货全了,客官如看得起小店,就请给起个字号吧。乾隆随口说道:就叫百货全吧。后来,店主听说此人是乾隆皇帝,喜不自胜,赶紧把万货全改成百货店了。自此生意做得更兴隆了,发了大财。这事传开后,其他店铺纷纷效仿。从那时起,百货店的名称被正式固定下来了。

可叹,当下这百货店老字号牌子被购物中心、超市所取代,很少能见到百货店、百货公司的牌匾了。

【百褶裙】时装是过几年一轮回,百褶裙是前几年年轻女性的流行裙装,穿上百褶裙显得青春靓丽,楚楚动人。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来历一。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能干的猎人,安套绳的本事很高,只要他下的扣子,必定能套着野兽。有一天,猎人上山察看扣子,看见套住了一只狐狸。猎人正要挥刀砍死狐狸,不料狐狸开口说话啦:年轻人,别动手。

我是天神的女儿。说着脱去狐狸皮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她看上猎人的勤劳勇敢,自愿与猎人结为夫妻。

猎人与狐女结成夫妻后,生了一儿一女,可是,自从她脱掉狐皮之后,一直找不到一件适合的衣裳,儿女大了,自己老光着身子,很不方便。于是,她又跑回到山上,想去找一件满意的衣服。

猎人回到家,不见妻子,十分着急。此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猎人打着伞,进山寻妻。在一个山洞里,他找到了妻子。听妻子诉说了苦恼,猎人灵机一动,扯掉伞骨,把伞衣递给妻子做了裙子。伞衣做的裙子甚是好看,可惜在腰间挂不住,手一松便脱落下来。狐女只好提着裙子走出山洞。这时雨过天晴,山间出现一道彩虹,狐女赶忙剪下一截,当腰带把裙子紧紧扎住。

这样一来,裙子不再下落,走起路来像踏云,腰带像彩虹,把狐女打扮得更漂亮。从此以后,这式样便传了下来。

来历二。从前,苗家妇女不穿裙,穿的是粗布大脚裤。那时候,有一座黑森林,黑森林里有一个朝天洞,洞里住着猴子精。它的嘴巴像山洞,耳朵像簸箕,脚有碓杆粗。它时常出来抢走寨子里的姑娘,弄到山洞里糟蹋,折磨死后吃掉。

有一天下大雨,黑森林边勤快而美丽的兜花姑娘拿着伞出门干活,直到天黑都没回来,原来是被猴了精抓到洞里去了。姑娘在洞里受尽折磨,可是没有办法逃出来。一天深夜,她哭着哭着睡着了,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指点她,用松脂涂在猴精晒太阳的大石头上,粒住猴精,就可以逃出来。

姑娘依计采集了许多松脂,涂到那块大石头上。猴精一坐下就被粘住了,挣也挣不脱。姑娘趁机逃出山洞,在大森林里整整走了一个月,衣裤全被树枝挂破了,身子露在外面。她害羞这样回去见乡亲,只好把来时带着的伞抽掉伞骨,用伞衣套在腰上,遮住下体。回到寨子,乡亲们见了很新奇,姑娘们立刻仿照伞裙的样子,做出了能展能收,打开像伞,合拢起来也像伞的百褶裙。

【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意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一俗语出自汉朝。

汉武帝时,居住在甘肃西部、四川北部、青海东部的羌族各部落,归顺汉朝。到汉宣帝时,西羌各部族开始秘密和匈奴联络,甚至准备向匈奴借兵,击鄯善、敦煌以绝汉道,准备彻底推翻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建立统一的羌族政权。自此,汉朝对于羌族的控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面对困难的局势,宣帝派人向曾参加过武帝时北征匈奴的老将军赵充国请教,派谁去才能解决问题。赵充国说:没有谁比我更合适了。宣帝不太放心,又派人问赵充国: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如何,需要多少人马?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安排,不能离开现场具体情况,纸上谈兵。

我愿意先尽快赶到金城,从当地了解情况,制定好应对的计划,再向陛下回复,请陛下相信老臣。到达金城之后,赵充国充分了解情况,准备充足,率兵前往羌地,又稳守不出战,利用自己在西羌各部族中崇高的威望,使西羌联军中并不坚定的部分首领,对和汉朝作战产生了怀疑,引起了羌族内部矛盾。稳扎稳打,一战击败羌军主力,其他羌军纷纷倒戈,投降汉朝,西羌局势终于安定下来。

自此,百闻不如一见便流传后世。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一俗语比喻已经败落的事物,还能奄奄一息地维持一段时间,甚至死后还能发挥一定作用,属贬义。

此典源出《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注,讲的是魏明帝临终的时候,委托曹爽、司马懿一起辅佐幼主曹芳。然而,司马懿久有篡魏之心,曹爽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当时,曹氏宗室有个叫曹同的人,看出了曹氏政权的危机,上书劝告曹爽,叙说了历代皇族统治灭亡的原因,劝说他亲本族、友异族,依靠有才干的人,以防有变。为此,曹同利用一系列的事物作比喻,来讲明道理。他劝说道:如果没有泉水,河流就要干涸;树根腐朽,树叶就要枯萎,枝叶繁茂,树根才能得到庇护;枝条凋零,树干也就孤立了。因此人们常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是因为这种虫子脚很多,所以虽然死了,也能支撑其身体不倒。这句话讲的都是自然现象,却寓意深远。

可惜,这时的曹魏政权已经岌岌可危,无力回天。

【死板】死板指一个人做事不灵活,不知变通。它源于古代铸钱技术。

钱粮台是古代官府铸造钱币的地方,那时的钱都是铜水、银水倒进一个一个的模子铸造出来的。而这种造钱的模子,每板都是六十四枚。这种铸钱技术始于宋代,清代翟灏的《通俗编》里面讲到宋代规定铸钱的时候,每一模板是六十四文,这说明定制板板六十四的模子始于宋代。为防止盗版贪污钱,规定板板六卜四不得变更。而最早解释这一俗语的是清代范寅所著的《越谚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不活,即死也,这是死板一词的直接来源。

【死马当活马医】死马当活马医,其含义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做出的拯救举动。典出宋朱翌《猗觉寮杂记》。

在古时候,有一个人的良马死了,伤心地闭门谢客。郭璞找上门来,说可以将马救活,那人先是不信,后来一想,反正马已死了,姑且听听他怎么说吧。郭璞何许人也,晋书有《郭璞传》,郭璞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训古学家,还是一位高明的兽医。

郭璞指点:派一个健壮劳力,拿一根长竹竿,往东行走二三十里,遇到一片树林,就用竹竿猛打,会得到一个小动物,把它拿回来,马就能活过来。

那人按照他的吩咐去做,果然得到一只像小猴子的小动物,这个小动物一见死马,立即凑过去,与马接吻,猛吸马的鼻子,不一会,这马就站起来,又跳又叫,与平常无不异。

这就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出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词语的意思是说成败乃由一人为之。此语典出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屡屡献策,都未被采纳,于是就弃楚归汉,在刘邦那里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后来韩信遇到了萧何,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奇才。萧何就向汉王刘邦推荐,初不被用。韩信就趁机逃跑了。萧何听说后,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并向刘邦极力推荐,才拜韩信为大将军。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辅佐刘邦打败了项羽,被刘邦封为齐王、楚王,此乃成也萧何。

后来因为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把他降为淮阴侯。这还不算,汉高祖十一年,陈稀谋反,刘邦亲率大军前往讨伐。这时有人密告韩信与陈稀通谋,如韩、陈里应外合,汉朝江山将不保。在这紧急关头,相国萧何为吕后献计,假称陈稀已被击败,由萧何出面召韩信入宫庆贺。韩信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进入未央宫后,吕后下令将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问,就处以死刑。此乃败也萧何。

后来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用来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归于同一个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句俗语形容干成事的时候不多,坏了事情的时候却不少,或好事到了他手里也会干成坏事。它源自一则民间传说。

传说从前一个秀才,发奋苦读,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到了晚年,老秀才心灰意冷,放弃了追求功名,这时候却喜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成事,一个叫败事。一日,秀才要去集市上闲逛,嘱咐妻子督促二子写字,大的要写三百,小的要写二百。秀才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妻子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竟成了干不了好事,一干就坏事的意思了。为后世所引用。

【西凤酒】西凤酒,原名柳林酒,是我国十大名酒之一。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参加南洋万国赛会,获奖牌,受到各国评酒专家的交口称赞。

西凤酒的名称来自一个久远的典故。

传说唐代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欢送出使长安的波斯王子回国,来到扶风郡雍州(今陕西省凤翔县)的十里长亭,发现路上蜜蜂、彩蝶纷纷落地不起,非常好奇。经向路人询问,得知附近的柳林镇有一家酒坊刚从地下挖出一坛窖藏老酒,气味浓香无比,因而导致蜂蝶醉倒,卧地不起。

后来郡守便把这坛美酒送给裴侍郎。裴氏非常高兴,即兴吟诗一首:送君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回朝后,裴侍郎又将这坛美酒献给高宗皇帝,从此柳林酒便身价百倍,被列为朝宴、国宴佳酿。因该酒产自西部凤翔,后来便改称西凤酒,一直沿袭至今。

【西红柿】西红柿是人们非常喜欢吃的一种外来蔬菜。那么,外来蔬菜多了,为何单探西红柿之源呢?因为西红柿有个典故。

国外传人的东西,一般用胡、番、西、洋来表述,并与国产相区别。

西红柿最初叫番茄,现在还有番茄酱美食。顾名思义,它来自番邦,大约在明代时传人中国。最初称为番柿,后来又叫西红柿,因为它的形状酷似柿子,颜色是红的,来自西洋的缘故。

据记载,它的老家在南美洲秘鲁的丛林幽谷之中,它的枝叶上有一股难闻的气味,所以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认为是有毒植物,艳丽的果实竞无人敢吃。当地印第安人认为只有狼才敢吃它,于是给它取名为狼桃,警示人们不要误食。直到十七世纪有个法国画家先写下了遗嘱,然后冒死吃了一只狼桃。他虽然尝到了酸甜可口的美味,但想到种种可怕的传说,仍躺在床上心惊肉跳,等候死神的降临。过了大半天,他仍旧活着,便立即爬起来把遗嘱烧掉,兴冲冲地出门告诉亲友们,狼桃无毒可以吃,且味道美极了。这一举动不亚于鲁迅笔下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这件事广泛传开,许多科学家对番茄进行研究,证明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果实。从此,番茄风行全球。

【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什么地方,典出何处?

所谓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又称为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根据佛教典籍《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由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读che、qu,热带海底软体动物,介壳漂亮,可作装饰品)、玛瑙七种宝物铺成,光彩照人,极其美丽。

这里的树林、诸佛居住的讲堂、精舍等,全由七宝组成,光辉灿烂,富丽堂皇;这里没有行走不便的道路,到处畅通无阻;没有坑洼陷阱,可以放心涉足;在这里想吃什么,珍馐佳肴转眼就来,想穿什么衣服,也是应念而至;这里的人,个个相貌非凡,虽有身体之形,却无血脉骨肉,人人相亲相爱,相互敬如上宾。这里没有任何疾病,想活多久就活多久,这里没有丝毫的烦恼,更无矛盾冲突。不过,这个极乐世界是男性的净土,看不到一个女人,因为女人得不到解脱,她们要想到达这里,必须转为男身。怎样转为男身,只有艰苦修行才能实现变性。总之,在这里幸福之至,美妙之至,极乐世界,无可比拟。陶渊明写的世外桃源那是比不了,玉皇大帝居住的天堂大概可有一比。

看来,人活着是不可能实现到达极乐世界这个梦想了,怨不得有人把死称作上西天、上天堂,再也不受罪了。

【压岁钱】春节拜年时,很多地方都有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们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也有一种说法是,分压岁钱给孩子们,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们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古时候,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压岁钱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燕京岁时记》有记载。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元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纸币广泛使用后,大人们则喜爱选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赠给孩子们以作春节礼品。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不断攀升,从几十元到上百上千元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自己喜欢的物品,有的还把压岁钱拿出来支援灾区。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压轴戏】压轴戏是京剧用语。现在压轴戏用来比喻引入注目、有影响的或最后出现的事件。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因为他们(外国记者)都没有逃走的必要,只消安安稳稳地睡上一晚上,便要看到改朝换代的压轴戏了。因此,许多人误认为压轴戏就是最后一出好戏,其实并非如此。

时,戏园演白天戏,中午卜二点多开锣,傍晚六点多打住,戏目有六七个甚至八九个。一般分为三段。前三出通常为新角儿或学生们演,中间两三出比较好,后三出是观众期待的最受欢迎的戏。这三段每一段的末一出做轴子前轴子、中轴子、大轴子。这是清末民初北京几家戏园子演戏的规程。所以说轴子就是最末演出的剧目,倒数第二出便成了压轴。

为什么说最好的演员所演的剧目叫压轴呢?这和北京老戏班的传统有关。派戏人总是把唱工最好的戏,也就是这戏班的台柱子演员的戏,排在倒数第二出。而最末一出戏,则是全武打行的武戏(本戏班全体武行演员参加演出)。这类戏占用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所谓一打散(角色上来简单地交代一下情由,就双方开打,打几个回合胜负一定,戏就结束了)。多数听戏行家、达官贵人之属,看大轴子一上,往往就起座出园。有这样的一句话:轴子一上就套车。说的就是这个情况。那时没有小汽车,达官贵人看戏都是坐骡车来的。所以那年代的大轴子,又叫送客戏。真正的好戏乃在倒数第二出的压轴戏。

【好好先生】好好先生指那些世故圆滑、没有是非观念、凡事都说好的人。好好先生就是现在所说的老好人。那么,好好先生源自哪里呢?

东汉时有一个叫司马徽的人,从不谈论别人的短处,跟入说话,无论好事坏事都说好。有人问他平安不平安,他回答说:好。有人告诉他说人家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说:很好。司马徽的妻子责备他说:人家认为你有德行,所以才告诉你,你为什么听到别人的儿子死了,反而也说好呢?

司马徽说:像你这句话也很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好先生,被后世记住了。

【好色之徒】好色之徒现在多指对女色有不良企图的男子。此语典出战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史载,宋玉是有名的美男子,现在要说男子长得漂亮,马上会想起貌比潘安,颜如宋玉的佳句。宋玉作为楚王身边一个文学侍臣,经常出入楚宫,和宫中佳丽们打打招呼,实属正常,无可非议。

但,时任楚国大夫的登徒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提醒楚王日:玉,为人体貌娴丽,口多微词,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大意是说宋玉长得美貌,性又多近美色,请大王禁止他出入后宫,以免是非。

楚王以登徒子的话问宋玉是否好色。宋玉答日:我长得好看,受于天地父母;能说会道,学于老师;至于好色,臣从来无有。一口回绝了登徒子的指控,接下来又说了一大堆道理:天下美女,莫如楚国;楚国美女,莫如臣的家乡;家乡美女,莫如臣的东邻。东邻之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臣从未动过心。可证臣在后宫,身处花丛,从未产生过邪念。

然后宋玉话锋一转,登徒子则不然,他的妻子又矮又丑,他还能喜爱,使生五子,何况面对佳丽呼,他能不心存非分之想吗?请大王详察,我们二人到底谁为好色之徒者矣,登徒子是恶人先告状。

可悲,登徒子捕风捉影,本是模范丈夫,就因为名字带一徒字,反倒落了个好色之徒。这也是咎由自取。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此俗语意思明白,无需解释,流传极广。典出宋代道原《是德传灯录-卷十二寿州绍宗禅师》: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此俗语源出一处,流却很多,早被古人引用。如,《水浒传》: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居都知道了,只瞒武大一个不知。

再如,评书说道:赵匡胤年轻时喜欢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是个好管闲事的祖宗,闯没头祸的太岁。一日,赵匡胤救了被强盗抢走的京娘,并护送回家,京娘父母喜出望外,杀猪设宴款待赵公子。其兄与父私下商议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妹子被强人劫去,今日跟这汉子回来,人无利己,谁肯起早,想必他与妹妹早有私情。妹子经了许多风波,又有谁聘她?不如招这汉子为婿。谁知亲没结成,气跑了赵匡胤,京娘为证清白自缢而死。

【在劫难逃】在劫难逃形容遇到不可解决或无法挽救的灾难。这个词语的中心词是劫,劫是佛教用语,表示时间极长,同一刹那相反。

古印度传说认为,世界经过若干万年就要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就叫做劫,也叫劫波。关于劫的长短,各佛经说法不一,但总的说来,一劫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叫做四劫。到坏劫时,将会有水、火、风三灾出现,最后世界归于毁灭。也有说法认为,劫分为大劫、中劫、小劫。一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一中劫包括两小劫,而每小劫则为一增(人寿自f一岁开始,每百岁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或一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岁减一岁,减至十岁)的时间。这样看来,将永远恢复不了的东西比喻为万劫不复还真是恰当。如果遇到四劫当中的坏劫,当然是在劫难逃了。

【执法如山】对刚直不阿、秉公执法的法官,人们赞誉他们执法如山。

这个说法是从何而来呢?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随从运往京城,归为已有。

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当面阻拦,立即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绒那里。司户是个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的小吏。但李元绒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太平公主无权霸占。

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绒的顶头上司,一向趋附权贵的雍州刺史窦怀贞。

他即刻命令李元绒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李元绒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斯下的行径无比愤慨。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的空白之处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八个大字,坚决维持了原判。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执法如山四个字。

【有板有眼】有板有眼指做事稳妥、不毛糙、按部就班地进行。它源于戏曲中的音乐节拍。

明王骥德《曲辞》中说:凡盖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以板眼为节制,故谓之板眼。

板就是板式。戏曲唱腔音乐中的板式结构,可分为板式变化体和曲牌连套体两大类。在板式变化体的结构中,大都有慢板、快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等板类。在各类板式中,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板式的强弱关系就是板眼。其中,节拍为2/4的叫一板一眼,节拍为3/4的叫一板两眼,节拍为4/4的叫一板三眼。如果演唱者节奏感差,强弱不分明,不是抢板,就是滑板,即掉板。

所以将有板有眼一词指的唱腔合乎节拍,引申为言语行事有节奏、有条理,合规矩。

【有志者事竞成】指有坚强意志的人事业终究能够成功。

典出《后汉书耿弁传》。东汉初年,山东豪强张步占据青州十二郡,势力强大而且气焰十分嚣张,光武帝刘秀派大将耿弁前去讨伐。耿弁顽强作战,接连获胜。在战斗中,耿弁被箭射中大腿,他强忍剧痛,悄悄拔刀把箭截断后继续战斗,耿终击溃张步。刘秀大喜,亲自到临淄慰劳军队,并夸赞耿弁说:将军从前在南阳时曾主动请战,当时我担心难以成功,便没答应。现在看来,将军是有志者事竞成啊!从此留下这句名言。

【有眼不识泰山】此语比喻有眼不认识重要人物。这一俗语,源起两处。

一是来自传说故事。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不是指山东的那座泰山。关于它的来历,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相传,有个名叫泰山的人,曾是古代著名大木匠鲁班的徒弟。因他总爱别出心裁,惹恼了师傅,终被逐出了班门。事过一年多,鲁班无意中在集市上看到一种精巧的家具,赞叹不绝。一打听,方知这家具原是被他逐出的泰山所制。为此,鲁班自愧不如,慨然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在泰山一带的民间。

二是来自文献。在文献记载中,泰山不是人名,而是山名,就是五岳之尊的泰山。《诗经》有泰山岩岩,鲁邦其赡之诗句,何止鲁邦,它是华夏民族高山仰止之泰山。然而,有眼不识泰山则源自西晋的刘伶,他在《酒德颂》中有云: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有缘千里来相会】此语源自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苏州一大户人家的女儿叫席盼盼。一次,她去紫金庵烧香,回来时发现髻上的一支宝簪不见了。而这簪是席盼盼家的祖传之物,所以只好贴出告示,重赏拾到簪者。

有一天,一位广东客商肩驮一猿来到紫金庵门前,看到告示后也没在意,心想,这种好事也轮不到自己。就准备在庵前人多的地方做点小生意。没承想猿将一支簪交给了他。原来,那天盼盼的簪被树枝钩住了。还是猴子眼尖,就爬到树上摘了下来。客商将簪送到席家。席家见客商一表人才,又没结婚,就将盼盼许配给他,择吉日完婚。不料,猿偷吃了厨房的东西,客商一气之下将猿杀死了。

一对新人入了洞房,新娘听说簪是猿找到的,就说:女方媒人是簪,男方媒人是猿,应该谢谢猿。可是,新郎却说,猿被他杀了。新娘一听非常生气,责骂客商伤天害理,说:我们是有猿千里来相会,无猿对面不相逢。还将新郎赶出洞房,婚事告吹。

由于猿和缘是谐音,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就从中演化和引申出来。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俗语意思是说金钱万能,只要有钱,什么事都能办到。这一俗语源出东汉。

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解决了写字难题,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从此,造纸生意兴隆起来,蔡伦更富有了。传说蔡伦的嫂子慧娘看了眼红,急忙叫丈夫蔡莫去跟小叔子学造纸。蔡莫急于赚钱,不等学完就匆忙回家办纸坊。由于纸的质量太差,卖不出去。蔡莫望着满屋的纸,一筹莫展。

还是慧娘有办法,她跟丈夫叽咕了-番,就装死过去,让丈夫用棺材把她收殓起来。待街坊邻居赶来看时,蔡莫便一边烧纸一边哭。忽听慧娘在棺材里大叫:快把门开开,我回来了!众人吓了一跳,壮着胆子把棺材打开,只见慧娘一下子坐起来了,油腔滑调地唱道:阴间钱能行四海,纸在阴间做买卖;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阳间来。接着,她又说道:刚才我足鬼,现在我是人,我到了阴间,阎E叫我推磨受苦。丈夫给我送来了钱,小鬼们为得到几个钱,都争着替我推磨,这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呀!我把丈夫送给我的钱都交给了阎王,阎王就放我回来了。

乡亲们听了慧娘的话,信以为真,纷纷拿钱向蔡莫买纸钱,为死去的亲人赎罪。于是,蔡莫的纸很快卖完了。从此,有钱能使鬼推磨成了人们形容金钱万能的一句俗语。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这一俗语用来比喻达到目的后,抛弃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属于一种忘恩负义、晶行不端的行为。典出元朝。

《元史彻里帖木儿传》记载,元顺帝至元元年,朝廷首议罢科举。参政许有壬是科举出身,因此坚决反对。太师伯颜大怒,第二天在崇天门宣读罢科举的诏书时,专门让许有壬做了听诏的班首。许有壬害怕招致祸患,于是勉强答应了。治书侍御史普化讥笑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自此赋予过河拆桥新的含义,至今未变。

【过桥米线】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地方小吃,现在,它已落户全国各地。它源自一个传说的两个版本。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家里穷,没地方读书,便每天到三里以外的一个凉亭里去看书。书生的妻子特别贤惠,每天给他送饭,但每次送到那里饭菜都凉了。于是她想了一个好办法,在连饭带菜的米线上,浇了一层热油汤,利用它来保温,这样送去的饭菜就不凉了。因送饭途中必须经过一座桥,人们便把这浇过热汤油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

另一版本,是同人同事,不同的是以前吃米线是就着菜吃,像吃米饭一样。一次,妻子提着送饭篮子过桥时,不小心脚下拌了一下,将菜汤撒到米线中。送到后书生干脆把剩下的半碗菜汤也倒进米线中,不料吃起来味道更好了。从此,米线的吃法变成了在米线上浇上做好的菜卤,连米线带汤一块吃,十分好吃。因此法得于桥上,故称过桥米线。

【过五关,斩六将】此语比喻勇往直前,战无不胜,英雄气概无人能当。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公请二嫂上船渡河。渡过黄河,便是袁绍地方。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

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后,在一次战役中三人失散。曹操十分喜爱关羽的德才,欲收入帐下。关羽为了刘备二位夫人的安全,与曹操约三事后,暂栖曹营。后来,关羽得悉刘备兵败后投在河北袁绍处,立即写信辞别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去寻找刘备。由于关羽没有丞相曹操的文凭,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英武异常,斩将夺关而过。

第一关:东岭关,斩孔秀。

第二关:洛阳关,先斩孟坦,再斩韩福。

第三关:沂水关,斩卞喜。

第四关:荥阳关,斩王植。

第五关:滑州关,斩秦琪。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成就了一世英名。

【朽木不可雕也】此语常用以比喻人没有出息,不堪造就,(来源 )如扶不起来的阿斗。

典出《论语公冶长》: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宰予喜欢白天睡大觉。有一次,孔子发现后生气地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学生,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责备了!

宰予也够倒霉的,别人说他几句也就过去了,偏偏打瞌睡叫老师撞见了,落了个青史留名。

【当归】当归是一味妇科良药。早在《神家本草经》中就将它列为可补可攻的中品药,既可扶正补养,又可攻邪治病。那么,当归之名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从前有个青年,新婚不久就外出采药,同妻子约定三年之内回来,媳妇信以为真。谁知这一走三年杳无音讯。他的媳妇忧郁悲伤,得了一种妇科病,月经紊乱,头晕心慌,生活十分凄凉,被逼改嫁他人。没想到改嫁不久,男青年返回了家乡。他质问媳妇为何不等自己。媳妇哭诉说:三年当归你不归,片纸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错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男青年听后也懊悔不已,把采集到的草药送给媳妇,居然治好了她的妇科病。这事在乡里传开后,一些得了妇科病的人也找来这种草药服用,居然都痊愈了。从此,人们知道这是一种妇科良药,给它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叫当归,告诫后人要汲取当归不归,娇妻改嫁的惨痛教训。后人出一谜语:丈夫外出三年整。谜底:当归。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则俗语的意思是形容身为其事的人反而糊涂,犹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源自宋欧阳修《新唐书元澹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这段话是唐朝的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的本子呢?玄宗觉得说的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

《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呢?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修订,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指下棋,围观者清,确实如此。

【同心结】同心结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意为永结同心。那么,同心结源于何时呢?

同心结源于《诗源》里的一个故事:文胄与相邻的女子姜氏相爱,文胄送给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定情的信物。姜氏打开箱子,用双针穿上连理线,织成同心结回赠文胄。缕缕丝线织进无限情思,从此同心结成为男女定情的最好信物。同心结是用两股彩绳或彩带,绾成连环回文样式再抽紧而成,因其形态是两股彩绳交相盘于结的中心,代表着男女爱情的心心相印,而被看做永结同心之意。

同心结有真实记载的首见于南北朝。南齐歌妓苏小小作《西陵歌》说到了同心结:妾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南朝梁武帝在《有所思》诗中也有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记述,可见,从歌妓到最高统治者,都知道这种表示爱情的信物了。

如今,男女青年仍旧对同心结情由所钟,一旦成为定情之物,则永久珍藏,以作纪念。现代人还把它作为一种装饰品带在身上,作为束发的带饰、腰带的结饰、身上的佩饰,此形影不离。

【同仁堂】同仁堂是中药行业最著名的老字号,时至今日,长盛不衰。最近有一出新编京剧《风雨同仁堂》,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志和赵葆秀主演,好评如潮。那么,同仁堂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同仁堂的店名和康熙有关。

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的御医怎么治也不见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一天,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一个小药铺,里面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康熙心想,自古道小药铺内有人参,我何不到这里看看。于是,康熙上前敲门,说明来意。郎中说:好,你脱去上衣,让我看看。康熙脱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子,以致发痒。康熙问:此病能根除吗?郎中肯定地回答:能,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顺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铺开一个包袱,把罐子里的药全部倒出来,足有七八斤重,说:这是大黄,你拿回去,用这八斤大黄,煮水百斤,放入缸内,等水温适中,便入缸洗浴,少则三次,多则五次,即可痊愈。康熙回到宫中,按郎中所嘱,如法洗浴。果然洗了三遍之后,竟全好了。

康熙十分高兴,第四天又微服来到小药铺。一打听原来郎中名叫赵桂堂。

于是康熙想荐他进宫当御医,但赵桂堂行医为普天下百姓,不想进宫,只想建一个药堂。

康熙一听毫不犹豫地说:若真要建药堂,就叫同仁堂吧,你看这个名字怎样?说着从桌子上拿起笔来,顺手写了一张字条,又盖上印章,然后说:赵兄,明天你到内务府衙门去一趟,那儿有我的一位朋友,说不定真能管事。说完,告辞而去。

第二天,赵桂堂忍不住好奇地拿着字条找到内务府衙门,果真拿到了不少银子。原来,写字条的人就是康熙皇帝。赵桂堂受宠若惊,回去建起了同仁堂。

自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这就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就就业业、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吃香】吃香一词,比喻在领导或长辈面前受宠。

吃香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录》中。当时在京师流传着三班吃香,群牧吃粪的说法。原来,宋承唐制,在宫内设有三班之职,分别为东头供奉、左右班殿直和殿前承旨。这三班都隶属于宣徽院。宋雍熙四年,别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掌之。这三班在院者,也常常达到数百人。这些人官尊事简,权势日增,是肥差。每年过元节,他们凑钱到寺院进香,合以祝圣寿,此乃谓之香钱。这就是吃香一词的最初含意。

而群牧司领内外坊监使副判官俸禄最优,又岁收粪壑钱颇多,以充公用。所以,他们楼台近水,也便被人戏谑地称为吃粪了。无论是吃香还是吃粪,在当时都是凭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行业不正之风。吃粪一词没有流传下来,可能是因为同秽物搭界太不文雅所致,如果流传下来,官员用公款大吃大喝等同于吃粪。但吃香一词,却流传至今,转义为受宠。

【吃素】在佛教初创时期,并没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在律书《十诵律》里规定可以吃三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杀的动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老百姓常说眼不见为净,恐怕源于此。

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期,僧人们才开始只吃素。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认为食肉就是杀生,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戒条。他发誓断除酒肉,假如再喝酒吃肉,杀害生灵,甘愿受鬼神制裁,并将堕落到阿鼻地狱;他又规定宗庙祭祀用面粉代牲畜。梁武帝严格遵守誓言,每天只吃豆羹粗饭。

僧人们在梁武帝的带动下,开始吃素,并且成了寺院里的戒律。

【吃醋】吃醋借指男女关系上产生嫉妒情绪。源出两处。

一处是明清笔记《在阁知新录》:世与妒妇比狮子狮子曰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说本比。这里是有文字记载的吃醋一词的由来。

狮子吃醋不吃醋,权且不论。至于把妒妇比作狮子当是出自苏轼的一首诗。据说,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常和陈季常谈天、饮酒,有时深夜不散,陈妻性悍而妒,宴客时如有歌女在座,她就用棍杖敲打墙壁,大吵大闹,客人们只好扫兴离座。苏东坡为此写了一首诗,诗云: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因陈妻姓柳是河东郡人,她吵闹的样子好像狮子吼叫,所以,东坡把这一现象写作河东狮吼。既然妒妇吵闹如狮,狮子又要天天吃醋,所以人们就把爱情生活上产生的嫉妒心理称之为吃醋了。

另一处是民间还流传着房夫人吃醋的故事。房玄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相,李世民为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梁王,还选了几名美女送他为妾。房玄龄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反对,便婉言谢绝了。李世民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后,便派长孙皇后去劝说房夫人,结果无功而返。后来唐太宗亲自出马并威胁道:你宁可不妒忌活着,还足宁可妒忌后死?唐太宗边说边斟满一杯毒酒。房夫人不假思索,接过毒酒一饮而尽。幸好,唐太宗只为吓唬她,杯中并非真是毒酒,而是一种苦酒,也就是现在我们食用的醋。从此,女人的妒性就被称为吃醋,从古至今沿用。

【吃豆腐】豆腐人人爱吃,可这里所说的吃豆腐,你可不要沾边,绕开它,躲着走。

这里所说的吃豆腐,与吃不沾边,是占女人便宜的意思,有时候甚至可以视为性骚扰的含蓄说法。虽说不是真吃,但跟食用豆腐暗有关联。

有人认为吃豆腐的说法与民间常有豆腐西施的戏称有关: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细皮嫩肉,为招徕顾客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便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吸烟】吸烟有害健康,现在全世界都在公共场所禁烟,有的国家还实行全面禁烟。那么,谁是吸烟的始作俑者呢?

吸烟,起源于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在古代印第安人部落,吸烟是首领的特权,是一种高贵的象征。当时是用一种白蜡木做杆,大理石或红块滑石制成的卡梅特烟斗吸烟。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同时也发现了烟草。

据说西班牙、葡萄牙的水手们把吸烟的习惯带回欧洲。但在很长时间里,烟草在欧洲都不为人们接受。后来,英国女王召见英国爵士雷利,并观看了他的吸烟表演。如此一来,吸烟很快在英国流行起来,逐渐遍及欧洲,乃至流传世界各地。中国的古装戏有酒无烟,中国人吸烟是受欧洲吸烟习惯的传染。

【师范】中国历来重视教育,而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殿堂。那么,师范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代就有了,而师的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春秋时期,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西汉末年,杨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更新于:5个月前

文章评论

    评论问答

本栏推荐